作者:卢晓婷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低年级课文阅读内容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具备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这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小学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应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用正确标准的普通话把课文有感情地读出来。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学生透过朗读可以增加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一年级孩子从一开始读书时的指读,到不动手指的朗读,再到二年级的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教师和教材应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去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后认知的结论更重要,只有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才会迎刃而解,小学低年级段孩子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设计朗读环节。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池塘边的叫声》导言:“小朋友,每当太阳落山时,池塘边就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叫声。这是谁在叫呢?他为什么要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池塘边的叫声》。”又如:《妈妈的爱》可以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瀑布》可用一段瀑布录像导入。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剪贴画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如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在深入领会第二自然段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文插图,问:图中有哪些人?哪个是毛主席?毛主席正在干什么?乡亲们的表情怎样?老奶奶像在跟主席说什么?这下子学生可来了兴趣,,有的说:“老奶奶激动地说:主席,你真是太好了,你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有的说:“主席,我们沙洲坝的乡亲们感激你。”……学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再读课文,学生便会移情文中,读来情真意切,意味无穷,而毛主席那平凡的光辉形象已深植学生心底。学习古诗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浅显的古诗中的有些句子还经常活跃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之中,如读《静夜思》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朗读时配上了一段音乐《明月几时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起来更有激情,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进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妈妈的爱》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武夷山》,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武夷山风景秀丽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又如《燕子妈妈笑了》是含有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训练,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如《快乐的小公鸡》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公鸡、小蜜蜂、牛伯伯、爸爸,各自朗读表示他们语言的段落,这时,学生以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更富有激情。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3、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质量,进行朗读训练。
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阅读。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例如:在教学《植树的季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春天的那一段,重点理解春天的特征,感悟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植树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一问题读3、4自然段,通过速读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再穿插默读与感情朗读。使学生自己了解到植树的好处。再默读课文,讨论“如果不植树会有什么结果?”更加深刻领悟植树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植树造林,爱护树木的意识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的时候就充满了激情。如《妈妈不要送伞来》、《小狮子》通过读,学生更懂得了自立、自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可爱的娃娃》读出了诚实可爱的好品格,这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也受到了教育。
三、变换学生阅读形式,提升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若在朗读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形式,再生动的语言也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势在必行。
1、利用多媒体图象指导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如教学挂图或制作课件)。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在教学《秋天》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碧蓝碧蓝的天空”“金黄金黄的田野”“火红红的枫叶”并配以柔和的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绚丽的秋景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文中讲了三种小动物在不同地方看到秋天的三种不同颜色,教学中以秋游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赞一赞秋天,同学们的兴趣高涨。最后,播放多彩的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谈谈自己眼中秋天的颜色,并通过手中的彩笔来描绘出美丽秋景图,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插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一个瓶身高而瓶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不多,继而体会到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学生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2、指导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文中有七个角色:三个妈妈、三个儿子、老爷爷。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做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七个角色性格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人物的个性揣摩出七个人的语言和动作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3、培养情境化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教学《雷雨》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句话时,我问:你看过下雷阵雨吗,下雨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怎么样,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看到下雨时很高兴,心情很舒服,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下一场雷阵雨比较凉爽,而且下雨过后还可以看彩虹。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读出:这句话应该读得高兴一些。再如教学《春雨》文中开头和结尾“春雨沙沙,春雨沙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春雨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春雨细细、蒙蒙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春雨沙沙下的情景呢?学生就懂得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4、活泼生动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蝌蚪在问鲤鱼和乌龟时很有礼貌,而且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更是如此,阅读是学生掌握语言技巧的基础。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