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位: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小学
姓 名:赵林录
[摘 要]高效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要从研读教材资源、关注学生思维和开展同课异构这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践思考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 “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是高效课堂的标志。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高效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得以实施,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有效捕捉利用教学资源;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和针对性练习等等。结合工作实际和经验,我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要从研读教材资源、关注学生思维和开展同课异构这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一、研读教材资源——-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研读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编排的素材具有可变性,但本质具有不变性,教材是结果,是通过教学过程展现这个结果的形成过程。教材是载体。它既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展开思维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是教师在实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过程中取得的共识。不需要教师自编一套教材来上课,只需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不追求形式多样、花样翻新,而是追求本质内涵、返璞归真。教材的编写思路、编写意图、前后联系、结构层次、知识内涵、思想方法等教师都应该仔细品味。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材展示两个情境图,一是拿出的都是铅笔的1/2,为什么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呢?二是都看了书的1/3,页数一样吗?教师应该仔细品味编者的编排意图,找准《分数的再认识》和三年级《分一分(一)》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以及知识的扩充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单位1”不同,那么它的几分之几就不同,从而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关注学生课堂思维———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思维是对认识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以及想象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数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心智活动。启发学生展示思维,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是高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费赖登塔尔认为,“经验的数学即为自由发现的数学,比那些为教师或教科书作者强加的、局部于公理范围的数学更为重要”。这表明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经验一展示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所在;在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是教学的必由之路。获取直接经验,促进思维发展,形成知识技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也足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去探究新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疑难,或者教师有意给学生质疑,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推理一释疑”的过程中,展示思维,学会数学思考,从而获取新知。
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可能性》一章85页,教材出示三幅图,让学生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学生任选一幅图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在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进行独立判断、说理、展示真实的原始的思维轨迹。在相互交流、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学生经历了“冲突—推理—释疑”的过程,运用经验,展示了思维,学会了数学思考,从而获取新知。
三、开展同课异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同课异构,正如人们常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同”是指教学内容相同、达成的目标相同、追求高效的课堂的本质相同。同课异构的“异”则体现在侧重点上、教学策略上、教学构思上、教学设计上等。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对同一节教学内容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彰显执教者的个性魅力、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比如:教学 + 时,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启发学生:“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让同伴交流互动,然后展示集体的智慧,得出两种方法:一是将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二是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接着,教师提出质疑:计算 + =?时,为什么不能化成小数来计算?旨在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解答疑难,继而归纳概括出:通分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才是通用的一般方法。这种教学策略具有现实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现状,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认知层次,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螺旋上升。听第一节课,感觉如同涓涓细流,不断动态地滋润学生的认知体系。
在第二节课上,教师启发学生:“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让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尝试着做一做,然后在展台上交流学生个体在运用经验解决新问题时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于是出现了正、误两种思路。其中错误的思路是: + = =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具有正常逻辑推理的可爱错误!是呀,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好简单呀!教师这时顺势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认识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先进行通分,把它们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然后在相加。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第二节课教学构思与教学策略具有前瞻性,听第二节课,我们仿佛感受到一个个生命体的鲜活灵动。
同课异构,它是一种比较研究的范式,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我们追求的是:高效的课堂,要以生为本,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把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在高效课堂里,实践解读、碰撞观点,老师收获的不止是“苹果”的交换,更是由“思想”碰撞出的教育智慧,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此文获2013——2014学年度区级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